老骥伏枥文言文什么意思,怎么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拼音标注老骥伏枥:lǎo jì fú lì
老 (lǎo) :第三声
骥 (jì) :第四声(“骥”指良马,注意不是“记 jì”的轻音)
伏 (fú) :第二声
枥 (lì) :第四声(“枥”指马槽,勿误读为“历 lì”或“力 lì”)
出处与全句拼音此成语出自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lǎo jì fú lì, zhì zài qiān lǐ(拼音补充:志 zhì|在 zài|千 qiān|里 lǐ)
含义与情感核心意象:
老马(骥)虽蜷伏马槽(枥),仍渴望驰骋千里,喻人老心不老。
曹操原意:
表达自己暮年仍胸怀壮志(时年53岁作此诗),暗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豪情。
延伸精神:
与戚继光《望阙台》的“孤臣热血”、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异曲同工,共构中国士人暮年壮怀的文化符号。
🌟 联想:若将“老骥伏枥”与《望阙台》并读,可发现中国武将文臣共通的刚健精神——戚继光“洒血秋叶”是空间上的坚守,曹操“志在千里”是时间上的延展,皆超越年龄与境遇。
常见误读纠正❌ 骥误读为 jǐ(正确:jì,同“记”音)
❌ 枥误读为 lè(正确:lì,同“力”音)
❌ 伏误读为 fù(正确:fú,阳平声,如“服”)
老骥伏枥文言文 翻译 注释
一、原文节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45
二、逐词注释文言词汇拼音释义关联考据老骥lǎo jì骥:千里马;老骥:衰老的良马,喻指有志老者12“骥”本指日行千里的骏马6伏枥fú lì伏:俯卧;枥:马槽。指老马蜷卧于马厩12“枥”非磨坊,特指养马之所6志zhì志向、抱负35与下句“壮心”形成呼应8烈士liè shì古义:刚烈有志之士(非今之“殉国者”)45曹操自喻暮年雄心5暮年mù nián晚年48曹操作此诗时53岁4不已bù yǐ不停止37强调壮志的持续性8三、全文白话翻译衰老的千里马虽蜷卧马槽边,心中仍向往驰骋千里之境;刚烈之士纵至垂暮之年,豪迈的雄心也永不消歇。45
四、核心意象解析双重视角象征
“老骥伏枥” → 空间困境:良马困于马槽,喻人才受限于环境68;
“烈士暮年” → 时间困境:志士老去,唯精神超越岁月58。
隐喻逻辑
马槽(枥)象征现实束缚 → 千里(志在千里)代表理想境界 → 通过“伏”与“志”的对比,凸显肉体禁锢与精神自由的对立统一68。
情感升华曹操以“壮心不已”宣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暮年)绝不等于精神追求的终结(不已),此乃全诗哲思内核45。
五、文化意象传承成语凝练:“老骥伏枥”独立成词,专指老者坚守壮志(如“骥伏枥”“骥老伏枥”)6;
精神符号:与戚继光“孤臣望阙”、陆游“铁马冰河”共构中国士人暮年抒怀的三大范式58。
📜 关联名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同出《龟虽寿》)——进一步阐释:生命长度虽受限,精神境界可永恒4。
老骥伏枥文言文 的典故
出处来源
“老骥伏枥”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曹操所作的诗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成文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此典为文言原文的组成部分,后被提炼为成语固定流传15。
🖋️ 文言原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核心句为: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典故的直接文言表述,意为:年老的良马虽卧于马槽旁,仍心怀驰骋千里之志15。
🏹 典故背景历史事件公元207年,曹操以52岁高龄率军北征乌桓(辽东少数民族),途中历经断粮、缺水等艰险(如凿地三十丈取水、杀战马充饥),最终击败乌桓首领蹋顿,统一北方13。
回师途经渤海碣石山时,曹操登临远眺,感怀自身年迈而抱负未消,遂作此诗抒怀14。
象征内涵“骥”与“枥”的隐喻:
“骥”指千里良马,暗喻才能卓越者;“枥”为马槽,象征资源受限的困境27。
曹操以“老骥”自况,强调虽身处暮年(时年五十余岁,古人视之为衰迟),仍矢志统一天下的豪情15。
💡 成语寓意此典通过“伏枥老马”与“暮年烈士”的类比,传递以下核心精神:
“志在千里”:超越生理衰老,坚守远大抱负18。
“壮心不已”:体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哲学,成为后世文人表达宦海沉浮或晚年壮志的经典意象27。
💎 文学影响:典故自东汉末年起,经《文选》《后汉书》等典籍收录,至唐宋陆游等文人反复引用(如“羞为老骥伏枥悲”),深化为华夏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老骥伏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肉体可老,壮志不衰
突破生理局限“伏枥”象征衰老困顿的现实(蜷卧马槽),“志在千里”则宣告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年龄从不是放弃追求的借口14。
暮年更显精神硬度曹操53岁作此诗时仍亲征乌桓,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证:真正的志士,生命能量随阅历反增而非递减45。
🌟 对比联想:戚继光晚年戍边时“繁霜尽是心头血”(《望阙台》),与曹操此句共构中国武将的暮年精神图腾5。
二、困境非牢笼,心志即自由“枥”的隐喻马槽(枥)代表现实束缚——可能是病痛、贬谪或时代困局,但“骥”的本质决定其精神永不驯服68。
主动破局之志东汉皇甫规59岁临危受命镇守边疆,恰印证“烈士暮年”之魂:环境可禁锢身体,无法禁锢心向理想的跃动5。
三、生命有终,精神永恒曹操在同期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进一步阐明:
拒绝宿命论:寿命虽有限,精神境界可通过自我修养无限延展410;
动态生命观:以“养怡”(调养身心)实现“永年”——积极心态本身即是对抗衰老的良药710。
文化启示:刚健精神的中国范式意象代表精神当代意义伏枥老骥困境中的坚守退休专家返聘攻关技术难题暮年烈士危机下的担当银发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秋叶丹心(注)危局时的奉献老者毕生积蓄捐建希望小学注:戚继光“洒向千峰秋叶丹”(《望阙台》)与此诗共呈东方刚健美学5。
结语:永恒的进取密码“老骥伏枥”撕碎了“衰老=凋零”的世俗标签,揭示生命真谛:
真正的暮年,从不始于白发,而始于心灵认输的瞬间9。此精神至今激荡——从抗疫银发院士到乡村支教老人,无数“伏枥者”正以千里之志重写生命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