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虹:异辕合轨——清人赋予“古文辞”概念的混成意趣(下)

🌌 365比分官网 ⏱️ 2025-08-27 19:07:00 👤 admin 👁️ 4134 ⭐ 951
曹虹:异辕合轨——清人赋予“古文辞”概念的混成意趣(下)

所谓文丧“七百年”的表达,也即对唐五代以下骈文衰变的超越,这在清中期已然形成共识,如张文虎《大吉芊室遗稿序》引到时人的一个说法,即所谓“五代下无骈体”;嘉庆十一年(1806),曾燠辑《国朝骈体正宗》,序中明言:“有如骈体之文,以六朝为极则,乃一变于唐,再坏于宋,元、明二代则等之自郐,吾无讥焉。”

曾燠编:《国朝骈体正宗》,嘉庆十一年刻本。

居于乾嘉骈文高峰地位的“国朝八家”,无论在其理念还是实践中,大都灌注了对“六朝”古意的张扬,如邵齐焘《答王芥子同年书》称:“平生于古人文体,尝窃慕晋宋以来词章之美,寻观往制,泛览前规,皆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此其所以为贵耳。”如果说古文家如方苞等人擅长清简之风是其本领所在,那么邵齐焘在骈文缛丽的当行本色中还强调“简质清刚之制”,其内在的融通骈古之趣是耐人寻味的。

对应于邵齐焘将“绮藻丰缛”与“简质清刚”相结合以论骈体,孔广森认为:“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阖,一与散体文同也。”彭启丰为邵齐焘文集作跋时赞其“上追李唐,远攀晋宋”;王太岳撰序对邵齐焘其人其文的精神颇相知许:“吾友荀慈邵先生,豪杰士也。其学一本六经,其文章一禀三史,顾犹慊慊自以为未至,于是降其心手以为六朝博丽之辞,而行之以淳深重厚之气,高者出入魏晋,下犹浸淫乎王、杨、燕、许,要于两汉息相属声相和也。其视韩、欧阳氏,可谓异辕而合轨,俱雄而两峙,蔚乎各极文章之盛者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孙星衍为孔广森遗书作序,谓:“今代为文有六朝风格者,惟邵叔宀、袁简斋,两君既有集行世,顨轩尤致力于此。”将邵齐焘、袁枚、孔广森视为践履“六朝风格”的代表文家。汪中“称今之人能为东汉、魏、晋、宋、齐、梁、陈之文者,曲阜孔顨轩、阳湖孙渊如也”。在此一时期的骈文名家之间,这样的交相赞誉反映了骈文复古创新的新气象。

从文坛形势看,尽管某些主导性的骈文家群落以乾嘉汉学为支撑,不乏“土苴韩欧”的趣味,但各派最有见识的文士之间犹贵在未有判若鸿沟之意。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中的名言为:“岂知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迹似两歧,道当一贯。”文以有体为常,体式是有一定的封略和制限的,但“文辞封略,本可弛张”。曾燠的明通之见就在于看到了骈体与古文的沟通潜能。如果以孙星衍的骈文理想而论,他欣赏吴燕的骈文“泽于古而无俗调”,吴鼒记录了两人的共识,即不满于“后生末学入古不深”,于是“体制遂卑,不足俪于古文词”(《八家四六文钞·问字堂外集题词》)。也许可以说,乾嘉时期的骈文高才也以臻于“古文词”自励。

或许由于清代前期渐成规模的骈散并兴互竞之局,有形无形中也促成了“古文辞”指代文体时的便利。例如,乾隆时代著名学者卢文弨以“抱经”为堂号,他在江阴掌教暨阳书院时,与笃学擅才的赵曦明结为“莫逆交”。在《与赵敬夫书》中,抱经先生曰:

观足下所注徐、庾诸人集,皆能直探事始,深究词源,本隐以之显,睹指而知归,元元本本,殚见洽闻,于此服足下之学。既又读足下诗古文辞,皆有法度。其志节超夐,风规清峻,脱然自出于尘埃之表,千百世下当想见其为人。诗格矫健有风骨,《书义山诗后七截句》,阐幽发潜,议论特精,当不可易。序记根极理要,能肆其醇。骈体文清丽流转,佳处于宋人为近。夫此数体者,或不能皆工,而足下又能兼擅其长如是,则岂流辈中所易得乎!

赵曦明字敬夫,别号瞰江山人,文章方面有《中隐堂四六文》《瞰江赋抄》。寻味这封书信,“古文辞”一语实包含赵氏所写的“序记”(可能是散体)和“骈体文”。

再如,孙星衍《平津馆文稿自序》回忆自己与阮元交流了对古文家的臧否:“理或能文之士,究心古文,又务以虚矫为气,诘屈为古,议论空而无意以贯之,《文选》中散文固不尔也。”这里的“《文选》中散文”的概念指涉也是颇可玩味的,可包容于“古文辞”,却不容于“古文”。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如,常州阳湖人。

与孙星衍并称为“洪、孙”的常州人洪亮吉,其《吕广文星垣文钞序》称:“吾里中多瑰奇杰出之士,其年相若而才足相敌者,曰孙兵备星衍、杨户部芳灿暨君,而二三人者皆肆力于诗古文辞,而各有所独到。孙君能为说经辨驳之文,以匡稚圭、刘子政为宗;杨君能为梁陈初唐之文,尤以徐孝穆、王子安为宗;君之文则不名一体。”如果“古文辞”概念没有相当的包容性,那么像这样的词语就不会用得如此自然。

总之,由于这时期骈文的“古”意盎然,才会称得上与古文家韩、欧“异辕而合轨”,或干脆可以说实现了“骈体中有真古文辞”的理想。骈文家大力实践“泽于古而无俗调”(《八家四六文钞·问字堂外集题词》),且在文体形态上追攀六朝,骈散有所交融。所以,这些复兴骈文的成果,阑入“古文辞”之阃域也未尝不可。

杨彝珍编:《国朝古文正的》,清光绪刻本。

在清代文坛,包容骈散的文体观是“独具清朝特色”的一项理论成果。清中期以降,选家在使用“骈体”“古文”等概念时,也有人兼顾骈散,这在别的时代是少见的。例如,李兆洛《骈体文钞》旨在宗法汉晋的不拘骈散之文,不过他以“骈体”命之,稍失生硬,其文章挚友庄绶甲就建议他改换书名。再如,杨彝珍所编《国朝古文正的》,有光绪六年(1880)独山莫氏刻本,选录清初顾炎武至咸丰年间姚谌等共计77人的四百余篇文章,选文较多的十位作家依次是:方苞19篇,吴敏树19篇,潘咨15篇,胡天游14篇,姚鼐14篇,曾国藩14篇,梅曾亮10篇,魏禧8篇,刘大櫆8篇,朱琦8篇。他推崇以骈文名家的胡天游、汪中,亦显示清朝包容骈散的古文观之积淀。

综上所述,至少在清代中期,当姚鼐择用“古文辞”名义之际,对当时骈文界而言,是存在某种亲和容与之感的。换一种眼光来看,姚鼐也是相当敏锐,他这样做,岂不是妙用了清初以来文坛各方对“古文辞”概念的“共建”!清人赋予“古文辞”概念的混成意趣是各种文坛力量抗衡协调的结果,也反映了清人识鉴文体的理性与智慧。

本文原载《文学遗产》2015年第4期。限于篇幅,微信版省去注释,略有删节,引用请据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文章

速看!经常接到“95”开头的骚扰电话怎么办?
注册office365邮箱

速看!经常接到“95”开头的骚扰电话怎么办?

📅 08-11 👁️ 7614
篮球比赛中加时赛的时间是多久
365比分官网

篮球比赛中加时赛的时间是多久

📅 08-12 👁️ 6010